找到相关内容88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世尊为五此丘说四谛八正道

    配合于闻、思而见道(示转);由见道而皆学修道(劝转);由修道而达无学道(证转)。这应理解为,经中佛反覆地讲了三次,就是后世所称“三转法轮”。初转,是肯定四谛(人生有八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五是自身...所求之,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。离此二边之中道,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,此郎开眼、开智。至于寂静、悟证、正觉、涅槃之道。比丘,至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,此郎八支圣道分也。”  世尊不是一开始就讲...

    罗无虚讲 蔡惠玥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0167827.html
  • 窗外有蓝天:依淳法师访谈录

    只有经大病折磨,我们才能体会“五”,才能体会肉身加诸我们的无边烦恼。《智论》有云:“世间人心动,爱好福果报,而不好福因,求有不求灭。”世间种种幻相毕竟非佛弟子所应追求的,我们应修的是解脱法,而非...而且先后于佛光山都监院担任院长,并任教于佛光山丛林学院。此外,也曾任台湾普门中学校长、文化大学及高雄师范大学讲师等,可谓身兼广布法音与春风化雨双重任务。依淳法师的法号为师父所,“淳”是淳朴、不复杂,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90371447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《佛法概论》讲纲(3)

    七、四谛与法印 (一)四谛 1、四圣谛 谛,真实不虚之义。即指、集、灭、道为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,故称四谛、四真谛;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,故称四圣谛。四谛乃佛教“十二缘起说”之归纳,为原始佛教之大纲。 2、四谛分别 瑜伽二十七卷十八页云: 云何苦圣谛?谓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,略说一切五,名圣谛。 云何集圣谛?谓若爱、若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4976945.html
  • 修习净性,趣生善道——读《居家八法经》

    不得及其根源之五,告知世人人间一切毕竟是谛为四谛之首,也是佛教人生观的基础。谛可追溯于贪著、嗔恨、愚痴三个根本原因,集谛以十二因缘为根本,探究了贪、嗔、痴三毒火的性质,指出了有漏皆的...没令失,不善守护者亡失,不爱念者辄[4],及诸灾患所坏,是名善男子善守护。   “何等为善知识具足?若有善男子不落度[5]、不放逸、不虚妄、不凶险,如是知识能善安慰,未生忧苦能令不生,已生忧苦能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4583424.html
  • 略谈佛教与科学

    佛亲自体验证得的。”   佛把人生的概括为:“生(婴儿在胎、出胎时。小孩生出来就哭,啊!)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(与所怨憎的相聚会)、爱别离(与所爱的分离)、求不得、五是...。   这八可以说人人皆有体会,但这是存在于自我心灵中的,靠别人去不掉,要解脱这种烦恼与问题,要靠精神力量。当人们面临这类困难时精神力量总比肉体力量大。   印度圣哲甘地说:“人类有...

    李家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9512284792.html
  • 六道轮回循环及脱离此循环之方法

    而且包括到时伴随之恐惧及不安。这些我们刚才在讨论死亡过程时已详说了,在此不再重复了。 在人间投生,除了上述四外,还有求不得、受别离、怨憎会及五。这些在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中有述,衲现在也不多...被人类畜养的动物,则被劳役、鞭打,更被宰杀而皮、肉及骨等,一样不堪言。 地狱道及饿鬼道的生命,因为大而无暇修持佛法。畜牲道的众生,则愚昧无智,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,所以亦无从修善。这其中只有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510694686.html
  • 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新注(一)

    虎狼之害与风雨寒热之灾)”;或“世俗谛(生等八中的前七,为世俗智所了知)、胜义谛(八中的最后五,为出世智所了知)”。或说三,谓“苦苦(八中的前七,皆是苦苦所摄)、坏(一切乐受...怨憎会、爱别离、虽复希求而不得”。或说八,谓“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怨憎会,无常五(或名五阴炽盛)”;《瑜伽》卷四十四所说八为:“寒苦、热、饥、渴、不自在、自逼恼、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1339739.html
  • 四谛现观之略探──以《大毗婆沙论》及《清净道论》为主

    是谓名为谛。14  圣者观察三界一切的现象都是的,这样如实的观察是真实不虚的,所以名之谛。如生、老、病、死之四,加上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盛阴(五)之四,总共有八。前七是在一般生活上所能感受到的,至于五(五阴炽盛),则是总括前七的根源性价值判断,与“一切行”之意相通。谓凡夫对五蕴执为自我所衍生的一切生命现象,在本质上是的。因为凡夫误以“无常”之现象界为“常...

    释有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947575.html
  • 佛教的真谛

    感情能够超然,忍受得了爱别离、怨憎会的痛苦,但是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生命结束时的五,因此人在一生之中,没有不尝受痛苦的,不管我们谈不谈,每一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验,只是痛苦的对象不同罢了。假如我们...根本的五还是存在的。俗话说:擒贼先擒王。我们应该灭除痛苦的根本,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。   所谓痛苦的根本,就是「我」-我执、我爱、我见。由于「我」的观念,因此要索求好物,以满足我的需要,而有我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0851271.html
  • 佛法真义

    嗔不生,恶行自息,纯亦去,是之谓觉。  云何蕴皆?曰:以无常故。无常者坏灭义,坏灭者义,诸行无常,故。复次:一切世法,摄于三受,谓受、乐受、不不乐受。受云何苦?逼恼为,是谓苦苦。...一切五,此行摄。如是三,摄皆尽,摄世法尽,众故诸蕴皆。然诸众生执为乐者,此如吸鸦片然:鸦片虽毒,暂有乐受;虽能杀身,暂有兴奋精神之用;由是贪恋,遂不能舍。世间之乐,亦复如是。贪欲逼故,执为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4464394.html